摘要 目的:探討腸套疊的發病機制及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了62例成人腸套疊的臨床表現、套疊類型、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結果:所有患者具有腹痛,58%具有嘔吐,65%有腹部腫物。引起套疊的原因主要是炎性水腫與良、惡性腫瘤。55例接受手術治療。結論:成人腸套疊多有病理因素存在,但其發生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成人腸套疊多有病理因素的存在,治療以手術為主。
關鍵詞:成人腸套疊 診斷 治療
成人腸套疊臨床比較少見,我院自1962~1998年共收治62例。現就其病因、臨床表現及診斷分析如下。
臨床資料
62例成人腸套疊,均經手術或鋇灌腸、纖維結腸鏡等證實。年齡16~83歲,平均44歲。其中男37例,女25例,男女比例1.4∶1。本組有44例患者以急癥收住院,18例患者非急癥入院。入院診斷為腸套疊者12例,腸梗阻者18例,回盲部腫物者8例,腹痛待查者7例,結、直腸癌7例,其它診斷10例,診斷正確率19.3%。入院時臨床表現:腹痛62例(100%);嘔吐36例(58%);腹部腫塊40例(65%);便血21例(34%)。本組同時具有腹痛、腹部腫塊、血便癥狀者14例(23%)。56例行手術治療,其中右半結腸切除術27例,小腸部分切除20例,左半結腸切除4例,套疊復位術2例。橫結腸切除術和回盲部切除術各1例。非手術6例,其中3例行纖維結腸鏡充氣加壓套疊復位術,3例經鋇灌腸后復位;6例非手術患者經檢查均未發現套疊原因。經手術或術前檢查62例患者中5例為空腸-空腸疊套型,12例回腸-回腸型,3例回腸-盲腸型,28例回腸-結腸型,5例盲腸-結腸型,8例結腸-結腸型,1例結腸-直腸型。共計小腸受累48例,占77%。56例手術患者引起套疊的病因病理及部位,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有明確病因病理改變的有45例(73%);其中惡性腫瘤13例(21%);無明確病因的腸套疊本組有17例(11例手術,6例非手術),共占本組27%。
討論
一. 病因
腸套疊多見于兒童,國外文獻報道兒童腸套疊約占腸套疊的90%~95%[1]。成人腸套疊較少,且多為繼發性[2]。由于人種和地區間的差異,文獻所報道的成人腸套疊的病因及類型也不一樣。Weilboecher[3]報道160例患者,其中90%的病因是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炎性損傷或美克爾憩室。一般認為小腸套疊多于結腸[4],但盧旺達的1篇文獻報道了45例原發性腸套疊,全部都是盲腸-結腸型[5]。分析原因認為與當地高纖維粗糟飲食、飲食習慣、腸道蛔蟲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造成結腸過度蠕動所致;并認為原發性腸套疊高發區在氣候上具有相似性,蔬菜豐富的熱帶氣候地區是原發腸套疊的高發地區[5,6]。
本組病例中腸道存在明確病理改變的約占73%,其中惡性腫瘤13例,約占21%,低于Nagorney[7]報道的46%。無明顯原因的腸套疊本組有17例,約占27%,略高于Nagorney等[7]報道的20%。成人腸套疊多繼發于息肉、腸腫瘤及炎性水腫,這是因為腸壁的損傷或腸腔內的腫物刺激導致腸蠕動方式的改變,從而誘發腸套疊,但上述病理因素只是一個誘因,而套疊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病理因素能夠誘發腸套疊已為人所共知,另外一些解剖學上的特點也似與腸套疊存在一定關系。在本組病例中小腸受累的有48例,約占77%;這可能與小腸較長,活動度大,蠕動較頻繁,蠕動方式改變的機會較大有關。至于原因不明的腸套疊可能與飲食習慣的改變、精神刺激、腸蠕動增加、藥物的應用、腸系膜過長相關。Wayne等[5]認為食糜損傷、蛔蟲排泄物和大蕉中含5-羥色胺等對腸道的刺激都可能是引起原發性腸套疊的誘因。
二. 臨床表現
小兒腸套疊具有典型的三大癥狀,即腹痛,血便和腹部腫塊,而成人腸套疊常具有其中之二,這與成人腸套疊的特性有關。在本組病例中,同時具有三大癥狀者只有14例,占22.6%,多數患者只有其中之一或二。Wayne等[5]所報道的45例原發性腸套疊中全部具有腹痛和頑固性便秘,42%病例具有輕重不同的嘔吐,42%有血便,80%以上伴有腹部腫塊。而本組只有34%的患者有血便,65%具有腹部包塊,58%有嘔吐,僅少數患者有排便次數及排便規律的改變。本組病例中小腸受累較多,故嘔吐較明顯而血便及腹部腫塊少。
三. 診斷
成人腸套疊因其缺少特異的臨床表現,故診斷較困難,診斷主要依據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本組病例誤診率較高,只有12例診斷為腸套疊,18例為腸梗阻,8例誤診為回盲部腫物,腹痛待查7例,這與缺少仔細的病史詢問和認真的查體有關系。一般來講,成人腸套疊多有慢性復發性病史,具有嘔吐,便血等癥狀。查體有時可有腫塊。因其可引起腸梗阻,故而誤診為腸梗阻者較多,這要求進一步查找引起梗阻的確切病因,不能滿足于腸梗阻或其他癥狀性診斷,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如鋇灌腸、纖維結腸鏡、B超等。前兩者可以確定套疊的部位和類型,而且在早期可以行套疊復位,緩解病情,因只能到達末端回腸,故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而對于上段小腸的套疊和危重病患者行B超檢查,可以發現套疊腸段,因為B超檢查無創,簡單方便,故在危重病人可做為首選方式[8]。其他檢查如CT,不受腸道氣體影響,效果較好,但因其價格較高,故不做常規應用。
四. 治療
成人腸套疊一經確診,多數需行手術治療,手術第一可解除腸套疊引起之梗阻,第二除去存在的器質性病變。關于最佳外科治療方法仍存在著爭議,應根據腸套疊的部位、類型、引起套疊的病因特點、受累腸管的生存情況、患者的情況及手術者的經驗決定治療的方法和手術方式。對于小腸套疊,術中一般可先行手法復位,復位后經腸壁捫診,當捫及病變后,可切開腸壁切除腫物或行小腸局部切除術。對于有明顯壞死或是惡性腫瘤引起者,應禁止手法復位而直接行小腸部分切除術,清掃相應淋巴結[7]。結腸套疊由惡性腫瘤引起者,應直接切除病灶及清掃有關淋巴結。回盲部套疊多為自發,因而如無明顯病理因素可先行手法復位,然后行盲腸及回腸末端固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