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表現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難,或合并一些特殊癥狀,如: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法幫助排便。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7 d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
二、便秘的病因
1.一般病因 (1)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如:食物纖維含量太少;(2)不良排便習慣,如:不按時排便、長期抑制便意;(3)濫用瀉劑;(4)環境或排便體位改變;(5)妊娠;(6)老年、營養障礙。
2.結腸、直腸、盆底器質性病變及功能性障礙 (1)結腸機械性梗阻:良、惡性腫瘤;慢性扭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炎癥;吻合口狹窄;慢性套疊;子宮內膜異位癥等;(2)直腸、肛管出口處梗阻:肛裂,肛管、直腸狹窄,內括約肌失弛緩,直腸前膨出,直腸內脫垂,盆底痙攣綜合征,恥骨直腸肌肥厚,骶直分離,盆底疝等;(3)結、直腸神經病變及肌肉異常: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特發性巨結腸,巨直腸,慢通過型即傳輸性結腸運動緩慢,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等。
3.結、直腸外神經異常 (1)中樞性:各種腦部疾患、腫物壓迫、脊髓病變、多發性硬化等;(2)神經支配異常。
4.精神或心理障礙 (1)精神病;(2)抑郁癥;(3)神經性厭食。
5.醫源性 (1)藥物,如可待因、嗎啡、抗抑郁劑、抗膽堿能制劑、鐵劑、鈣離子通道拮抗劑等;(2)制動。
6.內分泌異常及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低血鉀癥、糖尿病、垂體功能低下、嗜鉻細胞瘤、鉛中毒等。
7.結締組織性疾病 如硬皮病。
三、便秘的特殊檢查方法
在詳細詢問病史及進行各種常規檢查如肛門直腸指診、鋇灌腸及結腸鏡檢等,除外器質性病變后選用。
1.結腸傳輸功能試驗:受試者自檢查前3 d起禁服瀉劑及其他影響腸功能的藥物。檢查當日服含有20粒不透X線的標志物膠囊1粒,于48、72 h攝腹部平片,計算標志物的排出率及其分布,正常為在72 h內應排出80%。
2.排糞造影:造影前應清腸。造影前2~3 h口服鋇劑充盈小腸。用稠鋇劑加適量羧甲基纖維素鈉(CMC)或鋇糊劑300 ml灌腸,以充盈至降結腸為準,并涂抹肛管標記肛門。拍攝側坐于特制排糞桶上的靜息、提肛、初排(力排充盈)、力排粘膜和正位力排粘膜相。攝片應包括骶尾骨、恥骨聯合和肛門。測量:正常者,肛直角采用后肛直角,力排較靜息時增大,應>90度,提肛時最小。肛上距、乙恥距、小恥距以恥尾線為基線測量,恥尾線以上為負值,以下為正值。肛上距力排>靜息,但肛上距必須<30 mm(經產婦<35 mm),乙恥距、小恥距均為負值。骶直間距測量骶2~4骶尾關節、骶尾間及尾骨尖與直腸后端5個位置的距離,骶直間距應<10 mm或<20 mm且均勻。直腸前膨出為壺腹部遠端呈囊袋狀突向前方,深度應<5 mm。鋇劑排出順暢。排糞造影有助于診斷直腸、肛管解剖及功能障礙異常。必要時排糞造影可與盆底腹膜造影術同步進行,有助于盆底疝及直腸內套疊的診斷。
3.肛管直腸壓力測定:受試者左側臥位,測壓前盡量排空大便,不做肛門直腸指診。可應用灌注式、氣囊式或固態微傳感器式,能測定肛管括約肌靜息壓、主動收縮壓、排便壓、直腸氣囊注氣后引出的肛門直腸抑制反射,以及對直腸氣囊注氣或水后的感覺閾值、緊迫感和最大耐受量。可以幫助判斷有無直腸、盆底功能異常或直腸感覺閾值異常。
4.球囊逼出試驗: 將球囊置于受試者直腸壺腹部,注入37℃溫水50 ml,囑受試者取習慣排便姿勢盡快將球囊排出,正常在5 min內排出。有助于判斷直腸及盆底肌的功能有無異常。
5.盆底肌電圖檢查:受試者取左側臥位,可用針電極、柱狀膜電極或絲狀電極分別描記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的肌電活動。可以判斷有無肌源性和神經源性病變。
6.其他: 如小腸運輸試驗、結腸運輸閃爍顯像術等。
四、便秘的治療原則
1.首先采用嚴格的非手術治療:(1)改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胃腸道通過和排便運動生理。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及飲水量,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增加運動;(2)調整心理狀態,有助于建立正常排便反射;(3)治療原發病和伴隨病,有利于治療便秘;(4)盡可能避免藥物因素,減少諸類藥物可能引起的便秘;(5)針對導致便秘的病理生理選用藥物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應選用腸動力藥,合理選用容積性瀉劑、潤滑性瀉劑和刺激性瀉劑。應避免濫用瀉劑;(6)生物反饋治療,糾正不當、無效的排便動作;(7)中醫藥治療。
2.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的非手術治療后收效不大,各種特殊檢查顯示有明確的病理解剖和確鑿的功能性異常部位,可考慮手術治療。應慎重掌握手術適應證,針對病變選擇相應的術式,有多種病變同時存在時應手術解決引起便秘的主要病變,但也同時解決次要的或續發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