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8例中男7例,女1例。年齡18~43歲。致傷原因:開水燙傷5例,濃硫酸燒傷2例,熱油燙傷1例。部位:頭面部燒傷7例,其中合并左耳及外耳道燒傷5例,右耳及外耳道1例、雙側耳及外耳道1例;僅軀干燒傷1例。本組均為Ⅱ度燒傷,面積2%~20%。鼓膜穿孔后病人有耳痛、耳鳴、耳悶及聽力下降等癥狀,入院時至傷后21天被發現。穿孔均在緊張部,大穿孔3例,3只耳(直徑≥5mm),小穿孔5例,6只耳(直徑<2mm),其中合并化膿性中耳炎4例,4只耳。
2 治療
對5例早期穿孔者,將外耳道分泌物及時清除干凈,抽出水泡中的水泡液以利引流。用棉簽沾0.1%新潔爾滅液涂布外耳道壁,而不用抗生素滴耳,以防將分泌物及細菌帶入中耳。全身使用青霉素640萬U,靜脈滴注,12小時一次。慶大霉素24萬U,靜脈滴注,每日一次;治療后5只耳自愈,1只耳感染形成中耳炎。另3例因化膿性中耳炎導致耳膜穿破與上述1例1只耳均按化膿性中耳炎治療;2%雙氧水滴耳,洗凈中耳內分泌物后,0.25%氯霉素眼藥水滴耳。依據膿性分泌物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靜脈滴注,并持續應用至中耳無膿性分泌物后一周以上。干耳后行耳膜修復2例,自愈2例。
3 討論
燒傷并耳膜穿孔者,早期多因致熱因素直接損傷。后期耳膜穿孔多因化膿性中耳炎引起。治療上應及時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充分引流。同時全身應用大劑量抗生素,防止中耳感染。對化膿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穿孔治療也應充分引流,必要時外耳道置多孔膠管引流,定時更換。本組1例僅軀干燒傷的病人,傷后10天中耳積液繼而感染,行耳膜切開。考慮為軀干燒傷的同時有少許熱液灌入耳中。使耳膜充血,滲出形成滲出性中耳炎,感染后形成化膿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