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三章 循環系統疾病 心律失常(2)
時間:2009-11-30 21:16
來源:內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房室交界區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縮、房室交界性逸搏及心律及非陣發性房室交界性心動過速的特點。
二、與房室交界相關的折返性心動過速
陣發室上性心動過速簡稱室上速,折返可發生在竇房結、房室結與心房。
房室結內折返性心動過速
1. 病因
2. 臨床表現:心動過速突發突止,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病情嚴重程度與原發病有關。
3. 心電圖檢查:房室結雙徑路
4. 治療:包括急性發作期藥物治療及直流電復律;預防復發
三、利用隱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1. 心電圖特點
2. 治療
四、預激綜合征
1. 病因
2. 臨床特點:大約80%為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15%-30%為心房顫動;5%為心房撲動。
3. 心電圖特點:
典型預激的心電圖特點: A 型 、 B 型
預激發作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QRS 波增寬、畸形時應與室性心動過速鑒別,預激伴房顫時可產生極快的心室率。
4. 治療與預防
室性心律失常
一、室性期前收縮
1. 病因:正常人與各類心臟病患者、電解質紊亂。
2. 臨床表現:癥狀輕重與早搏頻度無直接關系。
3. 心電圖特點:一般特點、室早的類型、室性并行心律。
4. 治療:
無器質性心臟病 無明顯癥狀者不必使用藥物
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心梗死可早期應用 β 受體阻斷劑,以減少心室顫動的危險
慢性心臟病變 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縮時應避免使用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β 受體阻斷劑對室性期前收縮的療效不顯著,但能降低心肌梗
死后猝死發生率、再梗率及總死亡率
二、室性心動過速
1. 病因:通常發生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2. 臨床表現:臨床癥狀的輕重與發作時心室率、持續時間、基礎心臟病變和心功能狀況不同而異。
3. 心電圖表現:應與室上速伴室內差傳相區別
4. 心電生理檢查:對確立室速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5. 治療:終止室速發作、預防復發。
6. 特殊類型室性心動過速:包括加速性心室自主節律、尖端扭轉型室速。
三、心室撲動與心室顫動
1. 病因:常見于缺血性心臟病、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引起 QT 延長與尖端扭轉的藥物。
2. 臨床表現:意識喪失、抽搐、呼吸停頓、心音消失、脈搏、血壓無法測到。
心臟傳導阻滯
一、房室傳導阻滯
1. 病因:迷走張力增高可致文氏型阻滯,此外,可見于各類器質性心臟病。
2. 臨床表現:一度通常無癥狀;二度可引起心悸與心搏脫漏;三度時癥狀取決于心室率的快慢與伴隨病變,嚴重時可致 Adams-Stokes 綜合征。
3. 心電圖表現:
第一度房室阻滯 每個心房沖動都能傳導至心室,但 P-R 間期超過 0.20s
第二度房室阻滯 可分為第二度Ⅰ型房室阻滯、第二度Ⅱ型房室阻滯
第三度房室阻滯 又稱完全性房室阻滯
4. 治療:藥物治療及臨時性或永久性心臟起搏治療
二、室內傳導阻滯
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傳導阻滯,室內阻滯由三個部分組成: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室內傳導系統的病變可波及單支、雙支或三支。
1. 心電圖檢查
右束支阻滯、左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左后分支阻滯、雙分支阻滯與三分支阻滯。
2. 治療:慢性單側束支阻滯的患者如無癥狀,無需接受治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發生雙支、三支阻滯伴暈厥或Adams-Stoke 綜合征者,應及早安裝心臟起搏器治療。
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合理應用:
1.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原則;
2. 臨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分類,將藥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電生理效應作為分類依據分為四類。
3. 臨床常見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適應證、不良反應、常用劑量和藥代動力學特性及主要排泄途徑。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
一、心臟電復律
簡單介紹電除顫與電復律的機制,電復律與電除顫的種類,電復律與電除顫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操作方法及電復律與電除顫的并發癥。
二、心臟起搏治療
概述:簡單起搏器的發展、起搏治療的目的、起搏治療的適應證、起搏器的功能及類型、起搏方式的選擇。
三、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
適應證與并發癥:
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療
教學方法 :
一、課前結合臨床見習進行各種類型心律失常的病例示教。
二、利用幻燈投影,掛圖配合講解。
三、課后在臨床見習中,結合病例討論各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