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中藥學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考點精析(中級)(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 者:全國中醫藥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命題研究組 編寫
出 版 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11
版 次:1
頁 數:915
字 數:1408000
印刷時間:2011-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17139670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全國中醫藥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命題研究組編寫。
本書依據《考試大綱》和《考試指南》的要求,首先列出“考綱要求”,并用表格的形式,分別列出“細目”和“要點”,用以介紹本單元的考試重點;然后按照要點進行知識內容的分析,列為“考點精析”。在“考點精析”中,對考生必須注意的復習重點用黑體字標出;并在分析多種復習考試題集和考試例卷的基礎上,總結出一些常考內容并在黑體字的基礎上配上底色;此外,對于某些藥物,編者們以星級區分其重要性,以供考生復習時參考。
本書共包括中藥學、中藥化學、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藥藥理學、藥事管理、中藥藥劑學、中藥調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單獨的一個考試科目,獨立成章,便于考生復習。
目錄
中藥學
第一單元 中藥學的發展
第二單元 中藥的產地與采集
第三單元 中藥炮制
第四單元 藥性理論
第五單元 中藥的配伍與用藥禁忌
第六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七單元 解表藥
第八單元 清熱藥
第九單元 瀉下藥
第十單元 祛風濕藥
第十一單元 化濕藥
第十二單元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三單元 溫里藥
第十四單元 理氣藥
第十五單元 消食藥
第十六單元 驅蟲藥
第十七單元 止血藥
第十八單元 活血化瘀藥
第十九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二十單元 安神藥
第二十一單元 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二單元 開竅藥
第二十三單元 補虛藥
第二十四單元 收澀藥
第二十五單元 涌吐藥
第二十六單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七單元 拔毒化腐生肌藥
中藥化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中藥化學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單元 糖和苷類化合物
第四單元 蒽醌類化合物
第五單元 香豆素類化合物
第六單元 黃酮類化合物
第七單元 萜類和揮發油
第八單元 三萜類化合物
第九單元 甾體類化合物
第十單元 生物堿
第十一單元 鞣質
第十二單元 其他成分
方劑學
第一單元 總論
第二單元 解表劑
第三單元 瀉下劑
第四單元 和解劑
第五單元 清熱劑
第六單元 祛暑劑
第七單元 溫里劑
第八單元 補益劑
第九單元 固澀劑
第十單元 安神劑
第十一單元 開竅劑
第十二單元 理氣劑
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第十四單元 治風劑
第十五單元 治燥劑
第十六單元 祛濕劑
第十七單元 祛痰劑
第十八單元 消食劑
第十九單元 驅蟲劑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第二單元 陰陽學說
第三單元 五行學說
第四單元 五臟
第五單元 六腑
第六單元 奇恒之腑
第七單元 氣血津液
第八單元 經絡
第九單元 病因
第十單元 發病
第十一單元 病機
第十二單元 防治原則
中藥藥理學
第一單元 中藥藥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
第二單元 解表藥
第三單元 清熱藥
第四單元 瀉下藥
第五單元 祛風濕藥
第六單元 芳香化濕藥
第七單元 利水滲濕藥
第八單元 溫里藥
第九單元 理氣藥
第十單元 消食藥
第十一單元 止血藥
第十二單元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三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單元 安神藥
第十五單元 平肝息風藥
第十六單元 開竅藥
第十七單元 補虛藥
第十八單元 收澀藥
第十九單元 驅蟲藥
第二十單元 中藥新藥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基本知識
藥事管理學
第一單元 藥事與藥事管理
第二單元 藥品與藥品標準、藥品管理分類及藥師職責
第三單元 藥事組織管理
第四單元 中藥管理
第五單元 藥品管理法的主要內容
第六單元 醫療機構藥事管理
第七單元 藥品監督管理
第八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
第九單元 中藥知識產權保護
第十單元 醫療衛生系統職業道德規范及衛生行業作風建設
中藥藥劑學
第一單元 中藥藥劑學緒論
第二單元 制藥衛生
第三單元 粉碎、篩析與混合
第四單元 散劑
第五單元 浸提、分離、濃縮與干燥
第六單元 浸出制劑
第七單元 液體藥劑
第八單元 注射劑(附:眼用溶液劑)
第九單元 外用膏劑
第十單元 栓劑
第十一單元 膠劑
第十二單元 膠囊劑
第十三單元 丸劑
第十四單元 顆粒劑
第十五單元 片劑
第十六單元 氣霧劑
第十七單元 膜劑
第十八單元 中藥制劑的穩定性
第十九單元 中藥制劑的生物有效性評價
第二十單元 藥物制劑的配伍變化
中藥調劑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調劑人員的職責與道德規范
第三單元 中藥處方與處方應付
第四單元 中藥配伍及用藥禁忌
第五單元 合理用藥
第六單元 特殊中藥的調劑與管理
第七單元 中藥用量與計量
第八單元 中藥調劑設施及工作制度
第九單元 飲片調劑操作規程
第十單元 中成藥調劑操作規程
第十一單元 中藥臨方炮制
第十二單元 中藥煎服
第十三單元 藥品采購與供應
第十四單元 中藥品質變異
第十五單元 影響中藥品質變異的因素
第十六單元 中藥養護技術
第十七單元 常用中藥的養護
第十八單元 醫院藥監工作與藥品質量管理
中藥炮制學
第一單元 中藥炮制學概況
第二單元 炮制與臨床療效
第三單元 中藥炮制的目的及對藥物的影響
第四單元 中藥炮制的分類及輔料
第五單元 炮制品的質量要求及貯藏保管
第六單元 凈選加工
第七單元 飲片切制
第八單元 炮制方法各論及其主要藥物
中藥鑒定學
第一單元 中藥鑒定學的含義和任務
第二單元 中藥的采收、加工與貯藏
第三單元 中藥的鑒定
第四單元 根及根莖類中藥
第五單元 莖木類中藥
第六單元 皮類中藥
第七單元 葉類中藥
第八單元 花類中藥
第九單元 果實種子類中藥
第十單元 全草類中藥
第十一單元 藻、菌、地衣類中藥
第十二單元 樹脂類中藥
第十三單元 其他類中藥
第十四單元 動物類中藥
第十五單元 礦物類中藥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單元 中藥學的發展
一、考綱要求
二、考點精析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既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臨床各專業和中藥各類從業人員必備的專業知識。由于中藥中以植物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古人將中藥學或中藥稱為本草。在浩如煙海的本草典籍和醫藥文獻中,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中醫藥學的寶貴經驗和卓越貢獻,它們既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研究和發展中藥學的基礎。
要點歷代中藥本草
1.《神農本草經》
(1)作者:不詳。該書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2)成書年代:一般認為,該書約成書于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公元前1世紀一公元1世紀),一說該書成書于東漢末年(公元2世紀)。
(3)主要內容:全書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按藥物功效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lgO種,功能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無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種,功能治病補虛,兼而有之,有毒或無毒,當斟酌使用;下品l25種,功專祛寒熱,破積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4)學術價值
1)序論中簡要地論述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如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辨證用藥原則,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種劑型,并簡要介紹了中藥的產地、采集、加工、貯存、真偽鑒別等,為中藥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
……